母乳喂养被公认为健康足月儿的“黄金”喂养方式。世界卫生组织(简称WHO)推荐出生后6个月的婴儿应采取纯母乳的喂养方式, 6个月至2岁或更长时间内,补充其他食物同时,继续坚持母乳喂养。
因此,保证母乳妈妈的营养充足有着重要的意义。那么, 叶酸要不要在哺乳期继续补充呢?
我们知道,叶酸是一种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B族维生素。对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来说,母乳无疑是身体发育所需叶酸的主要来源。母乳中的叶酸会与叶酸结合蛋白结合,所以通常母乳中的叶酸浓度比母体内的叶酸浓度高5~10倍。此时,哺乳妈妈如果没有补充叶酸,血浆叶酸浓度会持续降低。这种情况会伴随着哺乳期的延长继续恶化。
也就是说,哺乳期越长,哺乳妈妈体内的叶酸含量就会越低。
那么,缺乏叶酸会带来哪些危害呢?直接影响就是会导致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(即Hcy值)升高。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内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,叶酸的缺乏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的大量堆积,从而对血管产生不可逆的损伤。
这种损伤包括:
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;
改变血液的纤溶系统,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形成血栓;
大量临床研究表明,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每升高五个单位将会使
高血压发病的风险,增加30%;
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增加50%;
死于癌症的风险,增加26%.
所以,即使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出现,哺乳妈妈依然不能忽视低叶酸状态对身体带来的潜在危害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从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来看,我国人群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较高,所以,在围孕期、哺乳期服用叶酸就有更为积极的意义。
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对儿童和乳母的调查,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乳母叶酸缺乏率为3.0%,大城市、中小城市、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乳母的叶酸缺乏率分别为0.3%,1.3%,6.0%,3.2%;少数民族乳母叶酸缺乏率为6.3%,汉族乳母叶酸缺乏率2.4%,北方地区乳母叶酸缺乏率为6.2%,南方地区乳母叶酸缺乏率为0.4%。
我国北方地区乳母叶酸缺乏率较高。国内曾有研究观察到北方成年人叶酸缺乏率高于南方,这可能与南北方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有关。
考虑一方面在产后早期,母亲机体尚在恢复;另一方面母亲在哺乳时叶酸需要量增加,这两个原因导致乳母体内叶酸水平在产后早期较低。未接受叶酸补充的乳母发生叶酸缺乏的风险显著增加。
有学者建议,叶酸的补充应持续到产后4~6周或持续补充直到母乳喂养结束。这些研究提示在我国育龄妇女叶酸水平不平衡的状况下,不但要关注孕前、孕期妇女叶酸补充,也应注意乳母的叶酸补充,特别是哺乳早期,除补充叶酸含量高的膳食外,还可以给予乳母适量叶酸补充剂,以满足需要。
叶酸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,促进DNA甲基化,在细胞分化和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,在人类生长、发育和生殖期对叶酸的需求量增加。WHO建议,至少应给产后妇女提供3个月的铁和叶酸补充剂。